关于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社部函〔2020〕27号)要求,中国硅酸盐学会办事机构组织各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分会开展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推选工作。经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拟推荐王爱勤、余家国、袁林、解晶莹、潘伟(按姓氏笔划排序)5位同志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拟推荐宁波大学红外材料及器件研究团队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团队。

现对拟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0年4月23至2020年4月28日)。公示期间,对公示的拟推荐对象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实名向中国硅酸盐学会办事机构反映。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付老师

联系电话:010-57811247      E-mail:ccsid@ceramsoc.com

传真:010-5781124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


附件: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情况简介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团队简介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20423


附件: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情况简介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专业专长

主要成绩和突出贡献摘要

1. 

王爱勤

1963.02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矿物功能材料

王爱勤研究员扎根西部、学风严谨,长期致力于矿物功能材料的自主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在黏土矿物领域,解决了长期制约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的棒晶束无损解离世界性难题,实现了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了系列矿物功能材料,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与产业化融通创新,使我国凹凸棒石研发水平从“跟跑”实现“引领”。在环境材料领域,创制的基于凹凸棒石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累计进行了近千万亩的推广应用,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西部生态环境修复和扶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出版专著7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1件;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3项。

2. 

余家国

1963.01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光催化材料

余家国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工作,发展了高性能石墨烯基产氢光催化材料;提出了表面异质结和梯形异质结的新概念,建立了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原位电子转移表征方法,发展了高性能CO2还原制备太阳燃料光催化材料。其中“高活性TiO2制备及其能源环境应用”获得201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石墨烯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获得2018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余家国在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7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60000余次,H指数146,单篇最高SCI他引1700余次。130余篇为高被引论文。主编著作2部。获得201720182019年度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奖,其中2017年度获得材料、化学、工程和物理4个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奖。

3. 

袁林

1962.03

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耐火材料

袁林主要从事高温窑炉用耐火材料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研发了“低导热多层复合莫来石砖”,保温隔热效果明显提升,筒体外表温度可降低5080℃,为水泥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效益;开发了“水泥窑用高性能镁铁碱性耐火材料”,大大提高了水泥窑使用寿命及窑炉运转率,解决了水泥工业生产中的铬污染环境问题和烧成带用耐火材料对国外进口依赖的问题;开发了玻璃窑用低导热AZS耐火材料,解决了我国玻璃工业能耗高、窑炉寿命短的问题,推进了我国玻璃窑用耐火材料技术的高端化。这三项成果获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研发攻关优秀研发成果,本人两次获评“两个二代”创新研发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19年获评“两个二代”技术创新装备创新提升研发攻关突出贡献奖。

主持多项国家“七五”-“十三五”耐火材料领域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3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科技支撑项目2项、科研院所项目4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荣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1项,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主编《建材工业耐火材料》、《绿色耐火材料》著作2部,参编《耐火材料手册》著作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84项,授权59项。

4.

解晶莹

1971.09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总研究师、副总工程师

航天电源系统

解晶莹长期从事宇航及电力储能等领域电源基础及工程化工作,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比能团队负责人,攻克高比特性锂离子电池空间应用的基础材料、设计以及安全性和长寿命应用等问题,并实现大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储能空间应用,在轨性能稳定。开发了基于电池(系统)机理模型的状态诊断和寿命预测技术,突破电源系统长寿命、高可靠等关键技术,实现低轨卫星电源寿命的进步,并已推广到多个应用领域。先后孵化上海航天电源及上海动力储能电池公司,所研制的产品在轨交、电力储能等领域市场推广应用。

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科工局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40余项。近三年获得科技奖6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发表文章45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

5.

潘伟

1956.11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无机非金属

材料

潘伟长期致力于新型超高温热障涂层陶瓷材料研究,在超高温陶瓷热障涂层材料的筛选、设计与性能调控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陶瓷材料结构性氧空位这一低热导率材料筛选的重要准则,筛选研制了一系列具有极低热导率的陶瓷材料,其中稀土钡铝酸盐是目前发现本征热导率最低的致密陶瓷材料。相关论文获得美国陶瓷学会会刊最佳论文奖。发现了多种晶格点缺陷对陶瓷材料热导率的影响机制及协同效应,提出了点缺陷引起的非谐振性变化对热传导声子的散射机制及定量物理模型,相关模型获得国内外材料热传导领域认可,并在热障涂层材料、热电材料、热防护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综述及Adv. Mater论文各1篇,出版热障涂层材料专著2部,获得了2016年建材科技奖基础科学类一等奖,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3次。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团队简介

候选团队

团队负责人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主要成绩和突出贡献摘要

宁波大学红外材料及器件研究团队

戴世勋

宁波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

宁波大学红外材料及器件团队长期奋斗在国内红外材料的研究前沿,瞄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对关键红外材料及其器件的迫切需求,经过近10年技术攻关,攻克了大尺寸高质量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红外硫系玻璃的技术封锁与产品市场垄断,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大学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新模式,红外硫系玻璃制备技术于2018年实现成果转化,孵化出高科技光电新材料公司“宁波阳光和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硫系玻璃已广泛应用于军用(如红外肩扛导弹、夜视枪瞄、战机夜视巡航系统等)和民用(如汽车夜视装置、消防和安防红外热像仪等)红外光学系统中。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全国工厂和企业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团队成员放弃春节休假,不计个人安危,全力投入到硫系玻璃生产工作中,春节期间紧急生产了10000余片硫系玻璃产品,可满足大约5000余套不同口径红外测温仪的装配,为抗击疫情筑牢“科技防线”,抗疫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浙江新闻等新闻媒体报道。目前,团队抓紧扩大硫系玻璃生产,以保障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用红外测温仪的产品供应,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